产品中心

基于民宿旅游视角的牧区蒙古包模块化改造设计

发布时间: 2024-04-19 08:22:05 发布于: 住宿蒙古包

  4.1.1 架木结构 哈纳整体为浅天蓝色,部分留出本来的原木色,哈纳与哈纳的连接处以及乌尼杆均为深蓝色,连接处在视觉上会有一定色差,方便辨识。其中门增加了垫木,乌尼杆加长。

  4.1.2 套脑 采用金属材质,下方采用串联结构,其套脑中间的粗杆与太阳运行轨迹平行,并能调节,粗杆上有13个孔洞,每个孔洞上有颜色不同的高透凹透镜。阳光透过粗杆上角度不同的孔洞在包内形成光影,随时间变化光影会从包内的西侧向包内的东侧按一定轨迹移动见图4。

  [3]牛建刚,李乐.蒙古包热工缺陷与热环境分析[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06):120-127.

  针对通透性与包内环境较差的问题,通过增加钢架结构与幕墙玻璃组成的通透部分来解决原有蒙古包的通透问题,改善内部通风解决闷热潮湿。通透部分与原本结构接合,更好地完善包内环境,并且可实现拆卸以符合牧区生活[4]。

  针对游客忽略光影时间文化的问题,通过改造原有套脑的结构,将之前较难理解的光影改为直观的影像,用富有情趣的方式体现牧区时间文化,增强游客对此文化的理解,加深认知深度。

  表1 民宿旅游服务类别类型 牧区民宿旅游居住体验服务类别搭建体验游客在初来体验牧区蒙古包搭建时,蒙古包的架木结构、捆扎体系、绳索体系与内部布局机构,对于游客来说是一种充满新鲜感与乐趣的事情,在主人的带领下了解搭建步骤,以引导者的身份帮助游客体会各部分的功能与作用,获得心理上的愉悦,理解牧区搭建文化。光影时间概念体验游客在踏入蒙古包时,因包内较暗与牧区阳光强烈对比,会注意到地面上清晰的光影,此时主人介绍牧区时间文化,游客会发现光影与牧区人民记录时间的方式,情境结合的新奇感会使游客心情舒畅。包内物品使用体验游客在主人的介绍与指引下,会使用与原有生活用品功能、作用、外形均有所区别的牧区特色物品,在这样的一个过程中,游客会有一种融入到牧区人民生活中的代入感,提升心理满足感。来到牧区,游客首先会收到来自民宿主人一家的牧区特色迎客礼仪,之后在民宿体验了解到问候请安、蒙古包朝、敬酒敬茶敬食、祭祀礼仪等诸多风俗文化体验,诸如此类均和主人以朋友的关系交流。牧区风景体验 游客来到牧区游玩会充满对牧区风景的向往,牧区的草原水草丰美,牛羊成群,一望无际。置身其中,会被这种美景深深吸引陶醉。礼仪习俗体验生活起居体验居住是人的最基本需求,通过居住牧区传统的蒙古包,游客会获得一个与牧民相通的居住体验,增强代入感,而蒙古包为了适合牧区生活而打造,游客会体验到这一居住产品(蒙古包)的各种特点,增强趣味性。

  根据以上需求分析以及方案推导,新型蒙古包应具有①居住功能;②通透功能;③观赏功能;④保温隔热防晒功能;⑤拼接拆卸;⑥光影时间体现。新型蒙古包功能定位见图3。

  针对空间小的问题,提出对牧区4.5米直径传统蒙古包进行设计改造,通过增加哈纳片(通透结构)数量来增加蒙古包的整体空间。

  (3)不仅能拼合传统蒙古包结构部件,也能拼合相同通透结构,具有极大灵活性。

  (4)在民宿旅游发展到一定阶段后,牧民家庭增加了该产品的购入数量,可Βιβλιοθήκη Baidu据游客需求增大通透部分[5]。

  随着我国旅游业的发展,民宿旅游在旅游业中的位置逐渐重要,符合民宿旅游发展的新趋势,为不同时期不同用户更好的提供相应的产品支撑十分重要。认清现状合理而迅速的发展是成功与否的关键,牧区民宿旅游下的民商两用生态蒙古包设计既符合了牧区民宿旅游发展初期牧民的需求,又兼顾了用户的体验度,它促进了牧区经济发展,提高了牧区文化和外来文化的交流融合,具备极其重大意义。

  【作者单位】内蒙古科技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内蒙古包头014010;内蒙古科技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内蒙古包头014010

  当前我国旅游模式呈现多元化,而民宿旅游作为一种新兴起的旅游方式在旅业中慢慢的变重要。“民宿”源自日本,是仅提供住宿与免费早餐的家庭旅馆。它不同于传统的旅游住宿,是利用家庭自住资源为游客提供更温馨亲切具有当地风土人情的住宿,是新兴的旅游接待方式[1]。

  为打造精品民宿文化旅游,2017年初,内蒙古正蓝旗政府开始在桑根达来镇乌兰嘎查(80户牧民)开展牧区民宿文化旅游建设项目,项目成员由当地多个企业的技术人员和内蒙古科技大学多个专业领域的研究人员组成。

  如图1,居住文化是民宿旅游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对居住文化的体验中,游客会体验到牧民的居住设施——蒙古包、家具等,还会理解到搭建制度、习俗,看到牧民居住文化以及居住行为。

  对牧区民俗旅游的蒙古包重新设计开发,在方便游客栖息的同时,应保留并凸显其民族文化的精髓,使得游客在舒适居住的过程中,能够体验感受蒙古族游牧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的历史和风貌。有利于蒙古族民间传统文化的保护与弘扬,并促进游牧民族文化的传播以及牧区经济水平的提高。

  现阶段内蒙古牧区旅游形式大致分为两类,第一类旅游形式为牧家乐,它正处于民宿旅游初期或初现雏形,为游客提供的蒙古包绝大多数都是传统的直径4.5米的蒙古包(极少有6米直径蒙古包),而这种蒙古包仅符合牧民放牧生活需求,它并没有为符合游客居住习惯而设计、改善[2]。包体新旧程度、材质、颜色均有不同,不能形成良好的居住体验。第二类为牧区的蒙古大营,这类园区经济基础殷实,对营中传统蒙古包大肆改造,造成了传统蒙古包文化流失,只具有类似形体,内涵却已失去原有蒙古包文化理念。

  通过分析城市游客的居住需求,当前产品并未能满足城市居民的居住需求(舒适性),游客最基本的舒适性没办法得到满足,文化类的体验也不易达到满意效果。传统蒙古包对游客应有体验造成不利影响主要有以下痛点:

  2.1.1 面积空间小 在牧区4.5米直径蒙古包内,空间较小,包内最大直径边缘高度仅为1.5米,人在靠近包壁处时会明显感觉到来自上方空间的压迫感。虽平躺无大碍,但当游客来牧区游玩、居住时,无论是休闲、洗漱、打扫、娱乐、进餐、收纳物品等,都会感到狭窄,压抑。而多人共处于一个蒙古包内时,更是会感受到因空间狭促而带来的局促感与不便。

  4.1.3 顶毡 特制的顶毡与套脑配套,在粗杆处有与其形状一致的透明膜,可以使光线 通透部分 通透部分的幕墙玻璃与组成钢铁架构的支撑杆均可拆卸,之间用螺栓组合。其中的窗户采用外推式,用平行连接杆来保证玻璃角度的垂直,在连接杆上有滑道,滑道与小杆相连,当玻璃开到某些特定的程度时小杆会滑到滑道的末端拉住连接杆,使户窗停止继续打开。

  牧区游客多为中等以上收入的人群,其中以家庭为单位的游客为主。这些游客绝大多数来自于城市,他们要差异性的体验的同时,也追求居住上的舒适性。

  根据游客所需,小组成员进行了几种需求的可能性分析,最终决定设计符合游客居住习惯的新型蒙古包。客户的真实需求及解决方案见图2。

  2.1.3 室内环境不佳 蒙古包在炎热的夏天容易闷热,而天气转冷又会使包内温度迅速下降,这是由蒙古包自身的热工缺陷造成的。包内环境一方面产生温暖的环境速度比较快,且由于容易耗热量,所以冬天的时候需要保持火的存在[3]。在湿度较高的雨季,蒙古包内闷热潮湿,使人十分不适。甚至还会出现因潮湿使哈那脚腐烂的情况。

  在民宿旅游服务体验过程中,牧区传统游牧民族文化能得以体验,但有些文化因其自身的特性未能很好地得到体现,例如:光影时间概念的提取。在蒙古族民间传统文化中,牧民们都是利用阳光运行轨迹而照射蒙古包乌尼杆的投影来确定时间,此时包与阳光结合形成了一个日晷,蒙古包这种时间概念功能经历漫长岁月的洗礼而升华凝结,这是针对传统游牧生活而衍生的文化。而外来游客或者不够了解其内涵的人群来体验时,因文化与生活小习惯的不同,当事者并不能良好地理解蒙古包传统光影的真正价值。

  【摘 要】通过对正蓝旗牧区传统牧民家庭进行实地调研并且深入分析,利用其中得到的数据,找到客户的真实需求中传统蒙古包的痛点,以及因文化差异、服务方式等造成的盲点问题.对牧区传统蒙古包的各部分模块进行整理分析,深度解剖蒙古包的结构,从而抓住其特点,提出针对性改造设计的具体方案,对设计产品做模块拼接以及部分改造,符合了游客在牧区的居住需求.

  [4]关晓武,李迪.正蓝旗蒙古包厂的蒙古包制作流程与工艺调查[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02):49-52.

  [5]宋山开.适应牧区特点制造新式蒙古包[J].中国建材,1982(03):51.

  2.1.2 通透性差 传统蒙古包是由架木结构上通过绳索连接覆盖毡布,毛毡之间为了抵御牧区极端的天气相当紧密。蒙古人擀毡可分为祭祀、舖毛、洗毡、甩毡、晾晒5个步骤,由此工序制成的毛毡虽具有一定的通气性,但是并不足够给游客以舒适的环境,且毡布几乎不透光,包内的通透部分仅依靠套脑与门窗。这里仅仅指牧区传统蒙古包,在蒙古大营有着通透性良好的特制蒙古包。在外界阳光足够充足的情况下,包内亮度尚能满足人的基本生活需求,而当光线不足时,游客会因此感觉憋闷、压抑。

  蒙古包是牧区优良历史传统文化的载体,在牧区文化中有着很重要的地位。几千年来,蒙古包庇护着游牧民族在辽阔无边的草原上不断地迁徙、生存、繁衍,蒙古包因此成为蒙古族文化的重要组成成分。随时代的发展,牧区旅游成为人类新的旅游热点,大量都市人纷纷涌入草原,民宿旅游成为主要选择,神秘圣洁的蒙古包成为牧区“民宿旅游”的不二之选。融入了慢慢的变多现代因素都市文化的传统游牧生活,在这样的一个过程中很多优秀的传统蒙古族文化逐渐消失,蒙古包作为传统蒙古族文化的物化代表,也在这样的一个过程中不断丧失其原有的色彩。